首页

女王国产在

时间:2025-05-29 02:29:15 作者:浙江文化观察:“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浏览量:32568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林波)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正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路径,而“文物+科技”的结合,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5月28日,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 (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文物+科技’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积极响应。”5月28日,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而破解理念壁垒、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

  当天,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文物+科技”分享会在杭州举行。当下,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首先,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破解传统难题。

  杨建武表示,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以文物检测为例,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如今,这一难题正在被“破解”。

  譬如,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无接触检测技术”工具,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类似的技术创新,正在修复、存储、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让文物“延年益寿”成为可能。

  其次,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增强文化传播力。

  AI、VR、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AI复原历史场景、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动”起来,更以更生动、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激发文化认同感。

  再者,科技助力文物“DNA鉴定”,为流失文物“寻亲”。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文物“DNA鉴定”成为可能。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同位素检测、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为流失文物“寻亲”。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认为“奇技淫巧”背离传统;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杨建武提出“主动拥抱”策略: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

  “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他特别提到,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形成系统性创新。(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新春走基层)江西景德镇打造“长者之家” 助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苏州4月20日电(张蔚然 国璇 邵燕飞 徐珊珊)“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从过去‘一条街’的保护利用,到如今整个历史街区的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对其中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后,我们会根据文物建筑的空间、特点以及承载的历史信息加以利用。”4月20日,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王永法受访时说。

意大利总理:更好应对全球挑战,理解对方至关重要

非洲国家元首热烈祝贺中国成功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刚果(布)总统萨苏表示,刚方将全力以赴、坚定不移深化刚中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涉嫌合谋发动内乱!韩检方申请拘捕前防长金龙显

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队伍已从2009年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2万多人。海南省有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黎锦实践课,通过"非遗进校园" "研培计划"等专项活动,让黎锦之花绽放得更为璀璨夺目。"公司团队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地年轻人,有来自安徽的、湖南的,他们因为喜欢黎族文化、喜欢五指山而来到这里,以更为年轻和开放的视角,助推黎族文化传播到更大的舞台。"陈孟丽说。

年轻人“反向”创业创新:把城市多元业态下沉乡村

国家统计局界定,50岁以上农民工为大龄农民工。《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2.95亿人,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29.2%,人数已超8000万。有调查显示,大龄农民工继续就业面临不少门槛和问题:一是文化水平不高,接受培训机会少,难以适应当前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他们大多从事建筑业等高强度、低技能岗位,容易受到工伤和职业病的威胁,但工伤保险和职业健康保险等权益缺乏保障。

提升主流新闻舆论对青年思想引导力

5月2日电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共和国大使馆网站2日消息,中国驻菲律宾使馆发言人就4月30日菲方船只非法侵闯黄岩岛答记者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